查看原文
其他

书讯193·陈以爱《动员的力量:上海学潮的起源》

陈以爱 论文衡史 2022-03-21

陈以爱:《动员的力量:上海学潮的起源》,民国历史文化学社、开源书局,2021年版








从“东南集团”视角重探五四运动

——陈以爱《动员的力量:上海学潮的起源》序

 

吕芳上

 

 

历史应当重写,这是史家熟知的事。新史料的出土、旧史料作出新解释。时移境迁,看法异变,都足以构成历史不断重写的理由。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已是一个世纪以前的旧事,至今影响犹存,故也一直引起史家广泛的兴趣。即以五四前后与上海学潮有关的历史言之,六十年前周策纵在哈佛出版的《五四运动史》(Chow Tse-ts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in Modern China, 1960),长时间被奉为经典,但多处所记所述,却是后人了解五四“错误的起点”。半世纪前陈曾焘的《五四运动在上海》(Joseph T. Che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Shanghai: TheMaking of a Social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1971),过于抬举学生的份量,史料使用,更很难不嫌粗糙。三十余年前北京彭明的《五四运动史》(1984),不论史料运用、视角立场,都予人局限感,大家怪他的是身处的时代和环境。即以二十年前美国学者华志坚的《二十世纪中国学生抗议》(Jeffrey N. Wasseretrom, Student Protest in Twentieth-CenturyChina, 1991)而言,虽有新意,但,毕竟西人要打通中国人脉、掌握复杂社会网络,仍非洋学者强项。于是,发掘新材料、疏通旧史料,弥补前辈著作的种种不足,就是作者陈以爱对五四时期内涵再加发挥,藉以重写五四学运史的重要理由。

 

 

陈以爱教授出身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毕业政大历史研究所,师从逯耀东先生。博硕士论文打通思想史与学术史,且带有知识社会学训练的意味。这位“爱书的人”其后在大度山上浸淫书堆多年,修炼成一位能深刻掌握王国维、陈寅恪、陈垣,以迄钱穆、钱锺书等诸大家学术渊源与脉络的学者。她治近代学术史,方法最精密、搜记最勤谨,又善于撰文,能讲故事,具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尤能适切掌握时代议题,洞见包括重要人物、机构、机制、网络与运作的种种。这在她早期的一本学术著作《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99)已可概见。

我个人在政大与以爱有师生之谊,她的勤学,甚至改变了我长期以来“港都无文化”的刻板印象。后来二十多年我们亦师亦友亦同事的交游,大度山上她和李广健教授伉俪的“有涯斋”,常成我们两家人的聚会场所。也由此,更了解以爱做学问有其异于“常人”的特色:一、从容不迫,但又能铺天盖地、以犁庭扫穴方式找材料,二、细读材料,每能寻绎其可能透露之讯息、玄机与真义,三、以新关怀角度读旧材料,于是终能使“材料带动问题、问题点活材料”。此中多少透露出她长期仰慕王国维、陈寅恪走过的学术路径和影子。

依此,以爱计划撰写一套大部头的“东南集团与五四研究系列”,她认定要突破过去五四研究的瓶颈,势必要作角度的转换、尺度的调整。于是,有了一套重写上海五四学运史的构想。此一想法,我姑且为之订名曰“东南集团与五四三书”,所谓“三书”包括:第一部“动员的力量:上海学潮的起源”,意在探讨五四东南集团的人际网络及动员方式,以了解上海学潮的发生脉络及社会底蕴。第二部“行动的策略:上海三罢始末”,考察上海商学城市连盟,及三罢发生过程与落幕原委。第三部“国家的建立:商教的政治连盟”,讨论东南集团在五四后的新动向,及其建立民族国家的方案。以她的学术根底与做学问的毅力,“三书”在庚子立议、到辛丑首卷问世、至壬寅全部杀青,势所必成。光看她的撰著策略和蓝图,立意重写五四史的空前企图、新视野和大气魄,表现淋漓尽致,教人佩服。

 

 

       最近个人有机缘,先读过以爱五四系列第一书《动员的力量》,除却资料搜集完备、通透史料释放讯息、打通史事发展脉络、赋予史家最低限度的历史推论与归纳等优点之外,更不妨提出作者写作本书几个要旨特色,与读者分享。

第一、本书研究五四,属于老题重做。作者把五四置于历史脉络中,是具纵深度的五四新史:辛亥以迄五四,是承上启下时期。过去在左右革命史观长期夹击下,却似一段失落的环节。经由作者爬梳和重构,基本上重现了南北对峙下,北洋、进步、民党三大系统的分合。作者通过这本书提醒我们,辛亥之年的政权转移,不仅立宪派扮演折衷调停的角色;五四之际,旧进步党人也俨然是幕后推手。本书勾勒这一集团的社会网络,更具体描绘他们的宣传手法。1919 年上海乃至全国爱国运动,自非分崩离析的国民党所能操纵,也非人数寡少的早期共产党员能够指导。本书描划上海的社会精英集团,吸纳了留美学生作为骨干,形塑引导全国联美制日的舆论,也是学生爱国意识的源头,予人面目一新的看法。

       第二、本书从五四史出发,一方面揭示江苏省教育会的复杂系统,另一方面追溯这一集团的现代转型。“东南集团”作为一个名词,似受陈寅恪“关陇集团”、“山东士族”之说启示。其特点在以“社会集团”的视角,勾勒近代历史演进的轨迹。既为后人提供民国史的崭新视野,也贯串起晚清民国这段历史。对作者而言,五四运动要从甲午说起,经公交车上书,发动抵制美货风潮;由东南互保,以迄辛亥独立;东南士绅的运作谋略,决定西北的国族命运。它改变以北京为中心的观点,视东南为新思想的泉源,来重新观察解释五四史。本书是“东南集团与五四研究系列”三书的首卷,作者尚拟有一本专书,叙述此一集团的渊源嬗蜕。

第三、作者对“东南集团”的研究,指出了它的复合性质,突破专史研究的局限,还原东南集团的群体性。就作者所说,东南集团是一个复合体,综集社会、商业、教育、报业于一体。(辛亥前后,还在上海一度建立了武装力量。)这一集团的头号宿敌,是袁世凯北洋六镇集团。在民初,他们犹抗衡北洋军事强人段祺瑞皖系,双方在1920 年代展开紧张的攻防战,分别以联美或亲日为后盾。南北两大集团各有内外盟友,其间又呈现错综分合的种种变化。辛亥以迄五四,东南集团又结纳国民党一部份成员,与原光复会员亦维持良好关系。对外它与在华美国人互相接近,双方阵营结合政、商、学、报之形态亦复相似。这种集团性研究取径,提供了观察民国史的新颖角度。

       第四、作者采取整体史的书写,不自囿于专史视角。五四研究是事件史,由于参与者众多广泛,使本书涉及领域包括:教育史、商业史、政治史、外交史、宗教史、社会史、新闻史。反过来说,本书成果也可以嘉惠专史部门。然而,本书并非汇聚专史而成整体史,而是以整体眼光来统整专史。其关键要诀,在以人物为对象,而不以领域切割。对人事现象务求“总汇贯通,了解其前后因果之关系”。(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由于本书涉及范畴广泛,史料种类多样,公私内外华洋俱备,视角因而多元且互补。作者费力重建五四政治、外交、社会、经济格局,也不辞对具体史事细节予以重绘,贡献至大。

第五、以人物研究为基础,建立对社会群体的认识:作者着眼东南名流的群体活动,致力梳理人际关系。在她笔下,三代人物先后出场:张謇、赵凤昌、张一麐、庄蕴宽、马相伯、唐文治、伍廷芳、唐绍仪等,属于第一代;黄炎培、沈恩孚、袁希涛、聂云台、刘厚生、穆杼斋、穆藕初、叶景葵、陈光甫、钱新之、王正廷、余日章、李登辉、史量才、朱少屏、蒋梦麟等,属于第二代;瞿宣颖兄弟、俞大纶兄弟、恽震、狄侃、何世桢、俞庆棠、岑德彰、赵叔雍等,属于第三代。对每一代人及代际关系的理解,则从地缘、血缘、学缘、业缘、教缘考察,终能恍然于历史要角言行出处之原由。作者自承受瞿宣颖论掌故之学的提示,也深受陈寅恪的启发,例如意识到“研究当时士大夫之言行出处者,必以详知其家世之姻族连系及宗教信仰二事为先决条件”(见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这一认识士绅集团的方法,可资研究转型时期中国史者借镜。

       第六、本书命名“动员的力量”,突出撰写的中心旨趣。作者不止还原东南集团对五四的作用,更进而探讨一个问题:五四时上海社会的组织力及动员力源头何在?过去往往认为列宁式党组织引进之前,中国不太具备社会动员的力量。作者却告诉我们,美国青年会式的组织及动员,曾是上海社会精英艳羡模仿的对象。青年会系统对学校师生的训练,在五四时曾发挥相当的作用。共产国际东方部在中国谋求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之时,首先以基督教青年会作为打击对象,正显示对竞争对手的高度重视。从美国式青年会组织转移到苏俄式政党组织的变化,是中国社会史、政治史、思想史的另一中心课题。是则本书之作,不止为五四史,也为近代史注入新的话题。

 

 

“东南集团与五四研究系列”三书第一书《动员的力量:上海学潮的起源》,教人读来充满兴味和新意。读者一定会发现,在时空变迁之后,重写近代史很是重要,且有必要。作者是学界以新角度揭橥并深刻描述这一时期“东南集团”活动与五四运动史复杂关系的第一人,书中的许多创见,并由此展开的诸多论述,事实上已改写我们长期以来认识的五四运动历史。

       毕竟,有创义的著作,才会带给人类心灵“烟士披理纯”(inspiration)。有新看法的历史,才能更清楚掌握现在。陈以爱教授“东南集团与五四三书”的出版,其重要意义在此。









   作者简介   


陈以爱,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博士。求学新加坡、香港、台湾,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一级荣誉毕业。东海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副教授,中央研究院访问学人,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学术文化史,高等教育史、政治史,代表作《中国现代学术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





     目录     

“民国论丛”总序吕芳上

从“东南集团”视角重探五四运动

——陈以爱《动员的力量:上海学潮的起源》序吕芳上

 

前言

 

第一章商战舆论和抵制运动

一、前言

二、敲响“商战”锣鼓

三、抵制的模式

四、国耻纪念和演说竞进

五、上海和江苏抵制运动

六、小结

 

第二章上海公团的转型蜕变

一、前言

二、上海公团的改造

三、中美亲善的旋律

四、小结

 

第三章复旦大学中的华洋网络

一、前言

二、多重视野交汇的李登辉

三、东南网络中的复旦大学

四、小结

 

第四章上海学联的呱呱落地

一、前言

二、五七国民大会的台前幕后

三、上海学联的诞生

四、上海学联的人事和组织

五、上海学联和青年会

六、上海学联之外部支持

七、小结

 

结论

征引文献

索引




(感谢陈以爱教授授权)



版面:李成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